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为什么怀念许渊冲?

郜晓文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1-07-24
他留我们的宝贵遗产,绝不只是文学和翻译

“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,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。”说这番励志金句的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,昨天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,享年100岁。不少媒体重发此前的报道,借以怀念这位可敬又可爱的文化大师。
 
在中外文学翻译史上,许渊冲绝对是一个传奇佳话。
 
许渊冲成长于红色热土江西,求学于抗战中的西南联大,最终扎根北大燕园,成就了“不老松”的传奇佳话。自上世纪30年代踏上翻译之路,他从事文学翻译70余载,出版了120余本译作,涵盖中、英、法等语种,被誉为“诗译英法唯一人”。
 
2010年,许渊冲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,2014年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——“北极光”杰出文学翻译奖。通过许渊冲先生的译作,中国读者走近了哈姆雷特、包法利夫人、罗密欧与朱丽叶……也让外国友人遇见了李白、杜甫、苏东坡、李清照、汤显祖……
 
许渊冲以诗为舟穿越了大千世界,他为无数的中外读者,奉献了丰盛的精神食粮。
 
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·卡莱尔说:“所有人类做过的,想过的,得到的或曾存在的,都神奇地保存在书页中。”许渊冲翻译的书可以摆满一面墙,而他自己也活成了一部宝藏奇书。在这部书里,有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,有仰之弥高的学问思想,还有率真潇洒的人格魅力。
 

我们怀念许渊冲,就是在对话一个高尚的灵魂,汲取他的光和热,照亮自己的人生。
 
其一,选择并忠于自己热爱的事业。茨威格在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写道:“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、富有创造力的壮年,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。”许渊冲的百岁人生完美诠释了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职业忠诚。


18岁,许渊冲翻译的第一首诗是林徽因的《别丢掉》,他在日记里记下:“第一次译诗自得其乐,还有一点小小得意呢!”耄耋之年,当他再次朗读这首诗,依然热泪盈眶。20岁,许渊冲为美国“飞虎队”的陈纳德队长翻译“三民主义”,不满旁人的翻译脱口而出:“of the people,by the people,for the people!”获得梅贻琦校长的赞扬,并得到一枚镀金的“飞虎章”。这时他意识到:“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,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。”
 
在事业之路上,有人少年就春风得意,有人则是大器晚成。许渊冲大概是幸运的,在他年纪尚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钟爱之事,但此后,翻译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。在“反右”和“文革”中,他没少吃苦头,因为热爱熬过来了,终于在八十年代后迎来了翻译事业的“黄金期”。
 
对于初入译场的年轻人而言,现今仍会面临很多现实的难处。学术评价中,译著不被算作学术成果,光此一条,就足以吓退很多“青椒”,阻挡他们从事翻译工作。唯有热爱才能在处于低谷时甘之如饴,辛勤耕耘,最终收获果实。
 
有人说,生命太短暂,所以不能空手走过,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。如果你没有爱好,就去找,找不到就不罢休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人生最大的浪费,是每日忙忙碌碌,随波逐流,而不知道自己热爱且值得倾注生命。
 
其二,在你从事的工作上敢于挑战权威,超越前人。
 

许渊冲被人称为“狂人”,他的名片上印着“书销中外百余本,诗译英法唯一人。”乍一听,确实有些许张狂,可他解释,“我实事求是!”1991年退休后的许许渊冲,少了教学工作对精力的抢夺,近30年他的译作增加到150余本。中国文化以谦逊为美德,从小接受的教育是“谦虚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”,他给改成“自豪使人进步,自卑使人落后”。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,正是这种自信让许渊冲在文学翻译上取得了别人难及的成就。

许渊冲不赞同用散文译诗,觉得没有美感,坚持要用韵文。他把自己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寄给老师钱钟书。钱钟书回信把许渊冲的译本比作“有色玻璃”,认为翻译时较原诗发挥过多。尽管敬重钱钟书,许渊冲却不赞同老师的意见,双方为译诗“传真”和“求美”的矛盾辩论不已。许渊冲坚持自己的翻译美学,坚信“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”,坚定地走自己的路,渐渐的,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喜爱他的译诗。

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师承,后人沿着前人定下的规矩,不会有什么出格的风险,但也很难取得什么重大成就。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明和艺术创新,几乎都是在质疑权威或突破流俗限制取得的。许渊冲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勇敢追求创新和超越的生动典范。
 
其三,生活尽量简单,淡泊名利。亚里士多德说:“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。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,而不只在于生存。”
 
虽然在文学翻译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成就,但许渊冲并不在意名利和物质上的回报,晚年他一直住在北大畅春园一个老旧小区里,水泥地面、老式桌椅显得有些简陋,书籍、词典、眼镜、放大镜,几乎是他的全部重要家当。但他全然不以为意,一心沉浸在译事之中。物质生活上的简单,并不减创作上旺盛的精力。
 

86岁时,许渊冲被诊断罹患直肠癌,当时医生认定他最多能活七年,得知自己只剩七年寿命时,他反而抓紧一切时间,翻译诗词和名著,有条不紊地忠于自己的所爱。迈过百岁这个门槛,回看当年,几乎可以笑谈。晚年的许渊冲与生命和时间赛跑,“延长生命最好的方法,是从夜里偷几个小时的时间。”直到离开世界的前一天,他还在写作看书。
 
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氛围,它从深层塑造着一代人的精神底色。
 
许渊冲求学之时,正是强敌入侵、民族危亡之际。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么几句:“千秋耻,终当雪;中兴业,须人杰。”校训“刚毅坚卓”要求学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。他身上流淌着古代士大夫淡泊明志、宁静致远的血脉风骨,又熏染了西方文化中张扬个性、追求自我的绅士风度。生长在那个年代的青年,很难不产生强烈的家国情怀,物质上的贫乏激发了精神上的自由。
 
今天的青年一代身处在物质丰裕的社会,无处不在的网络带来娱乐至死的精神危机,“空心病”“丧文化”“佛系”流行,如何克服这个时代的危机?或许,许渊冲先生那代人身上的刚毅坚卓,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文化基因。因此,他留我们的宝贵遗产,绝不只是文学和翻译,更值得怀念的是他对生命的态度,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,是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生动答案。

(作者系本刊评论员)

图片来源:视频截图
图片编辑:张旭
值班编辑:万小军

点击上图,一键下单
《中国慈善家》2021年第3期
2021年6月10日上市

    往期推荐
痛仰乐队:摇滚也公益谭晶:成为母亲沈德咏:从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修改看医学伦理的演变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